为推动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国家制定并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其中明确规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要求企业近2年研发费用总额占营业收入总额比重不低于3%。这一标准的设立,旨在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然而,全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2023年发布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该统一标准在不同行业的适配性差异显著。
一、“一刀切”门槛引发的行业适配性矛盾
(一)传统制造业的成本压力
传统制造业如机械加工、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等,长期面临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激烈、原材料价格波动大等问题,企业利润空间极为有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机械制造行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仅为2.1%,与专精特新认定标准存在明显差距。纺织服装行业同样面临困境,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统计,2023年纺织服装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比仅1.8%,多数企业难以满足3%的硬性要求。
(二)高新技术行业的天然优势
与传统制造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行业凭借技术壁垒高、产品附加值大、市场需求增长快等特点,企业研发投入意愿强烈,且具备较高的投入能力。在信息技术行业,企业为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这些高新技术行业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的天然优势,使得统一的研发投入门槛标准难以体现政策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三)中小企业的申报困境
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在现行“一刀切”的研发投入门槛标准下,普遍面临“双重挤压”的困境。一方面,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维持生产运营、保障产品质量、拓展市场渠道;另一方面,又要努力满足研发投入比例要求,以争取专精特新企业认定,获得政策支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中,因研发投入不足导致专精特新申报失败的占比高达63%。
二、按行业弹性设定门槛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依据
在国际上,欧盟《中小企业研发支持框架》明确提出,对不同行业设置差异化研发补贴比例。例如,对于传统制造业,补贴上限为企业研发投入的25%;而对于数字经济、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补贴比例可高达40%。这种差异化的补贴政策,有效引导了不同行业企业合理安排研发投入,促进了各行业的均衡发展。
(二)科学设置的实施路径
1.行业分类与指标分级
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可将企业划分为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主要类别,并进一步细分行业领域。对于传统制造业中的机械制造、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行业,考虑到其行业特性和发展现状,可将研发投入基础比例设定为2.5%
2.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政策-行业-企业”三级反馈体系,每两年根据行业技术迭代速度、利润率水平、市场竞争状况等关键指标,联合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企业代表等修订门槛标准。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企业研发投入监测平台,实时收集和分析企业研发投入数据,为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持。
三、多方协同的优化建议
(一)政策制定层面
建议工信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行业主管部门,出台《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投入分类指导意见》,明确各行业研发投入门槛的具体标准和弹性区间。同时,设立“研发创新补偿基金”,对达标传统行业企业给予最高50%的研发费用补贴。此外,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如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政府采购等,形成政策合力。对于研发投入达到或超过行业标准的专精特新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减免、银行贷款贴息、政府优先采购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进一步激励企业创新发展。
(二)行业管理层面
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建立企业研发投入数据库,定期开展行业研发投入调查,发布行业研发强度基准值。同时,行业协会应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企业合理安排研发投入,避免恶性竞争。组织开展行业技术交流、产学研合作等活动,促进企业间的技术共享和协同创新,提升行业整体创新能力。
(三)企业应对层面
企业自身需积极优化研发投入结构,提高研发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降低创新成本,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此外,企业应建立健全研发管理制度,加强研发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从项目立项、研发实施到成果转化,进行科学规划和严格把控。
科泰集团(https://www.gdktzx.com/)成立16年来,致力于提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名优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省市工程中心认定、省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省市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省市重点实验室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专利软著申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两化融合贯标认证、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创新创业大赛、专利奖、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关注【科小泰】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科技项目资讯!
- 上一篇:融资难、成本高?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破局之道”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