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背景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被视为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密集出台支持政策,从风险补偿、贴息补贴到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框架。然而,市场实践却呈现出“政策热、市场冷”的鲜明反差。企业参与意愿不足、金融机构放贷审慎、中介服务效能低下等问题,成为阻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落地的关键因素。
一、政策热与市场冷:现状与矛盾分析
(一)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近年来,国家层面多次出台政策鼓励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财政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设立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对符合条件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项目给予贴息支持;地方政府也纷纷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明确规定对金融机构因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生的不良贷款,按一定比例给予补偿。例如,多地出台政策将风险补偿比例提升至50%-70%,旨在降低金融机构风险。同时,简化知识产权质押登记流程,推行“线上+线下”一体化登记服务,提高融资效率。
(二)市场参与度显著不足
尽管政策红利丰厚,但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普遍较低。企业方面,由于知识产权评估难度大、价值波动大,担心质押后影响自身发展,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持谨慎态度;金融机构则因缺乏成熟的风险评估体系,难以准确判断知识产权价值,且处置变现渠道有限,导致放贷意愿不强。数据显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企业融资总额中的占比仍不足5%,与政策预期存在较大差距。
二、制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评估体系不完善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不同评估机构对同一知识产权的评估结果差异较大。专利、商标、著作权等不同类型知识产权的价值受技术更新、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影响显著,且缺乏公开透明的交易市场,导致其价值难以准确量化。金融机构难以依据评估结果合理确定质押率,增加了放贷风险。
(二)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
虽然部分地区设立了风险补偿基金,但覆盖范围有限,补偿流程复杂,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较高,一旦企业经营不善,知识产权处置难度大、周期长,金融机构往往面临较大损失。同时,缺乏完善的再担保、保险等配套机制,无法有效分散风险,制约了金融机构的放贷积极性。
(三)服务生态不完善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涉及评估、登记、交易等多个环节,需要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支持。然而,目前中介服务市场发展滞后,服务机构数量不足、服务能力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不活跃,缺乏成熟的交易平台和交易规则,知识产权处置变现困难,进一步加剧了金融机构的顾虑。
三、打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最后一公里”的路径探索
(一)完善评估体系建设
加快制定统一的知识产权评估标准和操作规范,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考虑知识产权的技术含量、市场前景、法律状态等因素。推动建立知识产权评估数据库,整合行业数据、市场交易数据等信息,为评估提供数据支持。鼓励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的评估机构,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监管,提高评估质量和公信力。
(二)健全风险分担机制
扩大风险补偿基金规模,简化补偿流程,提高补偿效率。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再担保、保险等配套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风险分担。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对守信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对失信企业进行联合惩戒,降低信用风险。
(三)优化服务生态环境
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培育,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参与知识产权服务,形成多元化的服务主体。建设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完善交易规则,提高知识产权流动性。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合,利用科技手段提高融资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同时,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企业和金融机构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科泰集团(https://www.gdktzx.com/)成立16年来,致力于提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名优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省市工程中心认定、省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省市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省市重点实验室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专利软著申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两化融合贯标认证、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创新创业大赛、专利奖、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关注【科小泰】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科技项目资讯!
- 上一篇:无形资产变现困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何难破“估值迷雾”?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