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扎根实体经济、追求技术升级的传统企业而言,优秀科学家往往是“遥不可及”的“顶端资源”,而院士工作站正是桥梁和纽带。
近两年,国家先后出台多项纲领性文件,明确强调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2024年4月)指出:“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导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和长远发展,建立研发机构,健全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大幅度提高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
一、院士工作站为传统企业“输送科技血液”的关键机制
1. 前沿技术引入:用“院士观点”激活企业创新
院士团队大多在所在领域拥有多年科研积累和领先思维,而传统企业往往在“技术瓶颈”“转型节点”上缺乏前瞻视角。通过院士工作站,企业可以直接邀请拥有顶尖科研能力的院士(或专家)来到生产一线,将最新技术思路与工艺改进方案带给企业。
例如:在上海,某家从事高端装备制造的传统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后,与合作院士团队共同攻克了关键核心零部件材料的磨损难题,推出的改良版零件不仅寿命提高了30%,还使整体生产成本下降了15%。这种“实验室课题”与“车间需求”无缝衔接的模式,正是院士工作站赋能的直观体现。
2. 产学研紧密合作:搭建科研与生产“高速通道”
传统企业往往面临“科研力量薄弱、转化渠道不畅”的困境。院士工作站能够将院士院校科研、政府平台与企业生产环节有机结合,形成“课题—实验—试产—产业化”闭环,为地方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3. 人才培养基地:激活企业内部创新“种子”
除了“请进来”的院士授课与指导,院士工作站还强调“走出去”“联合培养”——院士与企业共同选拔培养创新型人才,打造企业内部的“技术骨干”。长期来看,这种模式能够让企业逐步形成自主研发能力,而非单纯依赖外部智库。
4. 科技成果转化:从实验室“零碎成果”到市场“批量爆发”
院士团队带来的不仅是单项技术突破,更在于帮助企业建立“技术成果评估—产业化可行性验证—市场化推广”完整链条,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能够得到政府专项基金和地方配套支持,解决“从0到1”与“从1到N”之间的资金与平台瓶颈。
例如:广东某传统家电制造企业,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引入节能压缩机核心技术,在试验成功后迅速获得当地科技局“产业化示范项目”立项,省市两级累计补贴超500万元,帮助企业第三代产品系列从“节能家电”成为全国市场爆款。
二、典型案例
珠海市:传统产业加速转型的“技术加速器”
1.珠海市自2023年新修订《市级院士工作站管理办法》以来,针对制造业老牌企业放宽了投入与匹配比例要求。重点对“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开发”“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传统企业,提供建站一次性补贴(最高150万元),并给予后续绩效奖励。
例如:珠海某传统家电龙头企业在与院士团队联手突破“智能压缩机温控”瓶颈后,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省级工程实验室验收,通过院士工作站形成的核心技术被授权给两家国际知名品牌生产线,既带来了高额授权费,也让企业产品竞争力得到质的飞跃。
三、传统企业如何最大化利用院士工作站:实操建议
(一)精准定位核心技术需求
在组建工作站之初,即要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确定“技术攻关方向”,避免“为了建站而建站”。例如,家电企业要锁定“压缩机能效提升”,化工企业要聚焦“新型环保材料配方”,这样才能让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直接匹配市场需求。
(二)充分利用配套孵化资源
关注国家级、高新区、省级科研平台与基金的联合扶持。如广州高新区“院士工作站+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可以实现“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一站式扶持”;珠海南新区常设“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对经过院士工作站评估的项目可给予高达项目总资金20%的匹配补贴。
(三)构建企业内部创新闭环
除了依靠院士团队解决核心技术,还要在工作站基础上培育企业自主研发团队,设立“院士团+企业内部技术骨干”双导师制度,让更多年轻技术骨干在实践中成长,形成可持续的“梯队式创新”格局。
(四)精准规划绩效考核指标
研究并梳理当地政策对“绩效奖励”的核心考核要素,比如专利授权数、技术合同额、市场化收入等,以数据为导向,提前编制“指标达成清单”,确保考核达标后能够及时拿到后续奖补。
科泰集团(https://www.gdktzx.com/)成立16年来,致力于提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名优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省市工程中心认定、省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省市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省市重点实验室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专利软著申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两化融合贯标认证、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创新创业大赛、专利奖、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关注【科小泰】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科技项目资讯!